[1] |
王菲菲. 南宋临安都城政权下的僧侣与士人关系探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121-127. |
[2] |
查洪德. 元代文学的厌乱思治主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11-22. |
[3] |
刘培. 耕读传家观念的重塑与强化——以南宋中后期辞赋为中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5): 46-53. |
[4] |
郭英德. 《四库全书总目》论散文的文体形态特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1-11. |
[5] |
王卫星. 唐五代词中的“屏山”意象考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4): 36-45. |
[6] |
方诚峰. “天”与晚宋政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2): 73-88. |
[7] |
朱文慧. 现实与观念:南宋社会“民风好讼”现象再认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6): 91-99. |
[8] |
林岩. 南宋科举、道学与古文之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6): 14-24. |
[9] |
黎 国 韬. “致语”不始于宋代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2): 16-24. |
[10] |
张海鸥;誉高槐. 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2): 82-87. |
[11] |
曹家齐. 南宋对邮传之整饬与更张述论——兼谈朝廷与岳飞军前诏奏往来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6): 37-44. |
[12] |
罗斯宁 . 元散曲对元杂剧的桥梁作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9(4): 40-45. |
[13] |
罗斯宁. 元代艺妓与元散曲[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38(1): 54-61. |
[14] |
徐忠明. 《窦娥冤》与元代法制的若干问题试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36(S3): 190-198. |
[15] |
欧阳光. 诗社与书会──元代两类知识分子群体及其价值取向的分野[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36(3): 4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