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宝军. 1930年代“施鲁之争”的文选学史意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6): 66-76. |
[2] |
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何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33-36. |
[3] |
程瑜瑶. 明代出版文化语境下神仙集传的刊刻与新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88-96. |
[4] |
张循. “颜元”的诞生——清初学者颜元思想激变过程的重建与诠释[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107-120. |
[5] |
李善民;公淑玉; 杨继彬. CEO文化背景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南北文化差异视角[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195-207. |
[6] |
金惠敏. 文化自信的对话性建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1-16. |
[7] |
宋亦箫. “番禺”得名于“蕃商侨寓”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73-77. |
[8] |
周星.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可能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79-186. |
[9] |
戴天仕;徐文贤. 文化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162-173. |
[10] |
王杰. 文化经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11. |
[11] |
王庆卫. 文化唯物主义、共同文化与情感结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2-19. |
[12] |
桑兵. 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57-80. |
[13] |
王清. 中国非正式政治的研究:视角与争鸣[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4): 147-154. |
[14] |
过常宝;张少辉. 论先秦“四言”[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3): 1-8. |
[15] |
区鉷;胡敏. 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和解[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3): 57-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