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肖德生. 佛教时间观嬗变的现象学式发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3): 121-131. |
[2] |
杜国景.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与机制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4): 48-60. |
[3] |
刘书芬. 西周金文中“休”的词义和句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6): 60-64. |
[4] |
汪泓.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文学“典型”批评的文体学意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1): 18-30. |
[5] |
周 兴 樑. 廖仲恺与黄埔党军的肇建及其成长[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5): 80-89. |
[6] |
李荣明. 转义性认同:论胡适的谴责小说解释策略[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5): 41-48. |
[7] |
任剑涛. 思想的张力——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中国[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4): 65-70. |
[8] |
王明亮.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5): 48-53. |
[9] |
蔡禾. 语境与问卷调查[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4(3): 115-120. |
[10] |
夏年喜. 论巴尔·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S1): 51-56. |
[11] |
陈焕良; 曹艳芝;. 《尔雅·释器》义类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5): 57-63. |
[12] |
赵丽霞. 语篇分析技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0(6): 128-130. |
[13] |
关湘. 浅析共同语词与方言词的历史层次和词义差异[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0(3): 52-56. |
[14] |
李中生. 略论荀子的词义“说”、“辨”及其对后世训诂学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7(5): 132-139. |
[15] |
任剑涛. 信念的重建——“五四”与现代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7(1): 3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