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黎相宜,古若愚. 逃离式加入与分裂式归附—基于泰北华人的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6): 154-164. |
[2] |
王志松. 中江兆民的《理学沿革史》与梁启超的《霍布士学案》———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在中日接受的东亚语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3): 78-88. |
[3] |
高源. 芬兰学派奥古斯丁成神论思想研究及其新进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155-161. |
[4] |
王庆卫. 文化唯物主义、共同文化与情感结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2-19. |
[5] |
卢铭君. 民国时期美狄亚形象的译介及其人文意涵的揭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2): 35-41. |
[6] |
温庆新. 明盛于斯生平及其《休庵影语·西游记误》考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5): 22-28. |
[7] |
茨默. 突厥语的体动占卜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5): 115-119. |
[8] |
王丁. 数术与丝绸之路[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5): 120-129. |
[9] |
张沛. 阐释的僭政与意义的流亡II:施特劳斯vs伽达默尔[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3): 64-71. |
[10] |
桑兵. 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因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1): 64-87. |
[11] |
龙霞. 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个隐含的悖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5): 127-134. |
[12] |
梁碧莹. 抵制与施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72-82. |
[13] |
郁欣. 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论同感和同一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106-114. |
[14] |
毛蕴诗;李田 . 行业边界模糊背景下的跨产业升级与S—O—S模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2): 184-191. |
[15] |
李翀. 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发展战略[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1): 190-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