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忠华. 从褒扬到贬损——东方主义对于中国形象的论述[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5): 158-167. |
[2] |
吴义雄. 融入体制与秉持特性:立案以后岭南大学的发展之路[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65-75. |
[3] |
朱汉民. 古典学知识与民族精神的双重建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35-140. |
[4] |
陈少明. 作为一个学科的“国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47-150. |
[5] |
吴根友. 当代中国大学如何安排“国学”学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47-150. |
[6] |
梁枢. 国学学科化趋势前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51-155. |
[7] |
李清良. 国学与中国之道[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56-162. |
[8] |
刘冰. 旅游学科研究中的社会网络思想及其研究范式[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2): 205-210. |
[9] |
龙庆兰. 法治与规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155-164. |
[10] |
文韬. “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纠结[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5): 31-46. |
[11] |
穆宝清. 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5): 151-158. |
[12] |
余三定. 当代学术史研究:新兴的学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2): 138-143. |
[13] |
刘卫国. 实证学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兴衰[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1): 63-70. |
[14] |
陈 平 原.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3): 1-27. |
[15] |
梁涛;干春松主持. 学术研究还是民族文化?
——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1): 8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