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芬芬. “《诗》亡然后《春秋》作”与战国“处士横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26-33. |
[2] |
宋德刚. 《庄子》的“自”世界[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124-132. |
[3] |
周耿. 论劝诫的权力与方法——庄子“心斋”说解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133-141. |
[4] |
李智福. 庄子“齐物论”属读辨正[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44-152. |
[5] |
张宏生. 田能村孝宪《填词图谱》及其时代特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30-37. |
[6] |
刘强. 《论语·微子篇》“不仕无义”新诠[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3): 98-105. |
[7] |
丁为祥. 齐物逍遥与知性知天[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3): 106-114. |
[8] |
冯达文. 孔子思想的哲学解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62-171. |
[9] |
陈赟. 庄子对孔子的消化:以中国思想的轴心奠基为视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6): 93-106. |
[10] |
潘大为. 生意人,或圣徒?[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4): 115-121. |
[11] |
王齐洲. 试论孔子的艺术观[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8-16. |
[12] |
黄仕忠. 《香囊记》作者、创作年代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17-26. |
[13] |
易素梅. 宋代孝女文化转型论略[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6): 78-92. |
[14] |
陈壁生. 古典政教中的“孝”与“忠”[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3): 97-104. |
[15] |
刘伟. 道德论证:《孝经》文本的结构与性质初探[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3): 105-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