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芬芬. “《诗》亡然后《春秋》作”与战国“处士横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26-33. |
[2] |
雷静. 一体与同体:程颢“万物一体”说辨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121-127. |
[3] |
朱汉民. 《六经》与《四书》的思想互补与内在张力[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36-143. |
[4] |
冯达文. 孔子思想的哲学解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62-171. |
[5] |
罗祥相. 庄孔关系新探:从孝的角度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71-177. |
[6] |
陈赟. 庄子对孔子的消化:以中国思想的轴心奠基为视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6): 93-106. |
[7] |
郭亮. 圣人年谱:立志与成圣[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6): 135-141. |
[8] |
王齐洲. 试论孔子的艺术观[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8-16. |
[9] |
陆永胜. 王阳明龙冈书院讲学考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150-161. |
[10] |
孙清海. 普兰丁格的“保证”学说与当代儒学创新[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3): 142-148. |
[11] |
冯晓斌;柳宏. 晚清岭南学派《论语》诠释特点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4): 112-120. |
[12] |
郭小聪;琚挺挺. 论儒家传统文化的“治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5): 119-126. |
[13] |
余治平. “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 125-132. |
[14] |
刘伟. 正直的界限:《论语》中政治和习俗的分野[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2): 127-135. |
[15] |
李维武. 20世纪心学开展的三种形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1): 142-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