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黎国韬;周佩文. 魏晋南北朝琴曲歌辞辑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3): 19-29. |
[2] |
余意. 论明代复古派的词及词学观念[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6): 36-43. |
[3] |
杜书瀛.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文评”繁荣的特殊历史机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 1-9. |
[4] |
李思涯. 明代复古派文章论与文道关系的新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2): 20-28. |
[5] |
李 瑄. 手提无孔锤,击破珊瑚网——禅学思维与袁宏道的诗学策略[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5): 86-97. |
[6] |
朱 惠 国. 从王昶词学思想看中期浙派的新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4): 31-39. |
[7] |
章伟 . 文论往来高义伸——论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1): 15-19. |
[8] |
程宇宏. 析魏晋南北朝道教基本信仰结构的构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2(3): 82-87. |
[9] |
许志英; 张根柱. 生命活动的艺术结晶──论庐隐作品的情感结构与其文本形式的对应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1(4): 33-39. |
[10] |
景蜀慧. “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0(1): 34-41. |
[11] |
姜伯勤. 再论石濂大汕的画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9(6): 1-9. |
[12] |
刘烈茂. 论车王府抄藏曲本子弟书的文学价值[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38(6): 101-109. |
[13] |
汤锐祥. 林葆怿在护法斗争中的功过[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34(2): 74-80. |
[14] |
罗斯宁. 民族大融合中的萨都剌[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 33(1): 117-124. |
[15] |
黄静波. 南北贸易关系:依附还是相互依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31(4): 1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