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宝军. 1930年代“施鲁之争”的文选学史意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6): 66-76. |
[2] |
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何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33-36. |
[3] |
程瑜瑶. 明代出版文化语境下神仙集传的刊刻与新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88-96. |
[4] |
张循. “颜元”的诞生——清初学者颜元思想激变过程的重建与诠释[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107-120. |
[5] |
李善民;公淑玉; 杨继彬. CEO文化背景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南北文化差异视角[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195-207. |
[6] |
金惠敏. 文化自信的对话性建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1-16. |
[7] |
赵德波. 蔡邕《青衣赋》与中国古代的青衣意象[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34-40. |
[8] |
李翠叶. 晋唐时期的山水认知与地学山水记的文体流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24-31. |
[9] |
安东强. 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70-79. |
[10] |
宋亦箫. “番禺”得名于“蕃商侨寓”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73-77. |
[11] |
吴长征. 创业者受教育水平影响新创企业成长吗?——地区市场化水平的调节效应[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199-208. |
[12] |
周繁文. 帝国以前的罗马城——从聚落到都城的考古学观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01-112. |
[13] |
朱汉民. 《六经》与《四书》的思想互补与内在张力[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36-143. |
[14] |
周星.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可能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79-186. |
[15] |
曹天忠; 刘晓旭. 古楳的“教育革命”论与唯物史观(1928—1937)[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5): 1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