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呙玉红;彭浩然. “大池方案”还是“小池方案”?[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4): 140-146. |
[2] |
杨文进. 资本积累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最有效手段[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5): 172-184. |
[3] |
朱富强. 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权力框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2): 185-196. |
[4] |
陈琤. 公共服务多元提供: 问责与风险分配的视角[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4): 169-175. |
[5] |
王美今;李仲达. 中国居民收入代际流动性测度——“二代”现象经济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1): 172-181. |
[6] |
朱富强. 初始收入分配如何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兼论两大类型企业中的分配原则[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1): 182-191. |
[7] |
魏明海.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管理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5): 110-114. |
[8] |
王则柯. 水平相加原理和垄断的差异价格[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3): 89-97. |
[9] |
夏南新. 从核算角度解析社会形态中的分配方式[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0(3): 17-20. |
[10] |
刘爱清. 关于“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理论”孰是孰非的几点看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38(S1): 184-188. |
[11] |
李若建. 城市贫困问题与区域发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7(6): 41-48. |
[12] |
李若建. 农村收入分配与社会分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36(2): 21-28. |
[13] |
李若建.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社会分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35(2): 48-56. |
[14] |
王则柯. 经济学科学重建,要从价格机制开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34(1): 25-31. |
[15] |
陈广汉. 巴西与东亚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模式比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32(4): 1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