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邓骏捷. 新文学运动的边缘回响——论澳门的早期新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57-65. |
[2] |
俞宁. 《秋兴八首》之形式美发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10. |
[3] |
施其生;张燕芬. 粤语肯定否定词的比较研究及成因探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4): 63-72. |
[4] |
倪梁康. 二十世纪数学基础论争中的现象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4): 104-114. |
[5] |
张均. 《光明日报》“文艺生活”周刊的新诗、旧诗论辩[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6): 37-44. |
[6] |
林华勇;赵丹丹. 科尔沁右翼中旗汉语方言的人称代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54-61. |
[7] |
王坤. 洛特曼与“去黑格尔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2): 59-68. |
[8] |
陈本益. 西方纯诗论考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6): 73-79. |
[9] |
张法. 当代形式美的三个方面[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5): 56-65. |
[10] |
赵 黎 明. 格调诗学传统与朱光潜现代“声律批评”观的建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4): 51-56. |
[11] |
沈文凡. 韩愈乐府歌诗创作刍论
——以《琴操》十首为诠解对象[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2): 16-23. |
[12] |
薛富兴. 艾伦·卡尔松对形式主义的批判[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5): 16-24. |
[13] |
区鉷;刘朝晖. 诗人自身现象性的尺度
——从《尺度的意义》看罗伯特·克里利的诗歌尺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3): 36-41. |
[14] |
陈均. 早期新诗中的“自然”论与新旧诗之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4): 53-60. |
[15] |
陈希. 1925年之前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的接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6): 5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