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兴晖. “自辑录”与晚清民国词学目录之学的“别是一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55-61. |
[2] |
黄念然. 朱光潜与民国“文学话”的创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3): 45-52. |
[3] |
柯伟明. 民国时期特种营业税的征收及其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3): 103-116. |
[4] |
李怡. 在民国历史中重新发现现代文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39-41. |
[5] |
贾振勇. 鲁迅与民国,问题与原点[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42-48. |
[6] |
袁昊. 民国城市书写:《丹凤街》与南京[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69-74. |
[7] |
李永东. 市井生存与民国政治的沟通:想象天津的一种方式[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2): 36-44. |
[8] |
陈建华. 喧嚣的“左翼”[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4): 33-47. |
[9] |
孙立. 民国—明治时期中日诗话的古今之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3): 30-42. |
[10] |
梁晨. 民国大学从业群体的阶层结构与流动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3): 74-84. |
[11] |
朱惠国.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2): 8-17. |
[12] |
桑兵.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1): 85-96. |
[13] |
杨卫华. 中国自由派基督徒视域中的苏俄国际形象(1918—1949)[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6): 91-100. |
[14] |
李 怡. 含混的“政策”与矛盾的“需要”
——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看文学的民国机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5): 53-56. |
[15] |
刘 桂 奇. 民国时期广州社会的医疗救济[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4): 86-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