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宏云.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孙、段政争中的赣局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6): 76-92. |
[2] |
桑兵. 孙中山研究亟需注意版本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6): 47-57. |
[3] |
安东强;姜帆. 清政府对孙中山的认知及侦缉机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6): 58-67. |
[4] |
赵立彬. 趋迎与利用——从民元致孙中山函电看革命前后的思潮与心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5): 47-54. |
[5] |
周 兴 樑. 苏联对孙中山黄埔办校建军的资金和军械援助
[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4): 93-102. |
[6] |
李吉奎. 孙中山联德外交始末[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1): 79-86. |
[7] |
周兴樑.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实践及其时代特色[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6): 23-29. |
[8] |
桑兵. 排日移民法案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6): 1-13. |
[9] |
邱捷. “孙中山与农民问题”补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6): 14-22. |
[10] |
詹雪莹 . 孙中山与戏曲[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4(4): 73-76. |
[11] |
陈金龙. 孙中山研究的创新和突破——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2(3): 149-150. |
[12] |
周兴梁. 孙中山谋求祖国统一与再造共和的奋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2(2): 25-34. |
[13] |
陈金龙. 近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人物研究──评《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0(3): 127-128. |
[14] |
段云章 . 孙中山心性文明观的民族化特色[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9(4): 84-93. |
[15] |
李吉奎.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读《陈炯明集》书后[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9(1): 125-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