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冠兰. 西周册命文体的文本生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6): 36-44. |
[2] |
周慧. 文本与政治:法国理论在美国的接受与重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6): 88-102. |
[3] |
郑朝晖. 论董仲舒的“馀义”言说[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142-150. |
[4] |
方盛良. “文本于经”:姚永朴坚守桐城派文脉的核心与路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21-29. |
[5] |
王利兵. 流动的神明:南海渔民的海神兄弟公信仰[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6): 142-152. |
[6] |
黄旺. 为经验想象正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2): 191-199. |
[7] |
桑兵. 孙中山研究亟需注意版本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6): 47-57. |
[8] |
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的散文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1): 28-37. |
[9] |
倪梁康. 现象学的历史与发生向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5): 86-98. |
[10] |
庄劲. 罪刑法定与法律解释之矛盾及其消解[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5): 172-186. |
[11] |
陈希. 论冯至对里尔克诗学的转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6): 65-72. |
[12] |
高燕. 视觉隐喻与世界的图像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5): 66-74. |
[13] |
马津. 索绪尔的易位书写理论及其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5): 75-81. |
[14] |
李宁利. 古埃及圣甲虫雕饰的象征意义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5): 128-137. |
[15] |
彭玉平. “群”与孔子《诗》学之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3):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