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建勋;钟达锋. 赋与狂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5): 1-6. |
[2] |
关子尹. 虚己以游世——早期希腊哲学的非自然哲学解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4): 124-150. |
[3] |
梁涛;干春松主持. 学术研究还是民族文化?
——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1): 89-95. |
[4] |
李 维 武. 张岱年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及其启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1): 96-103. |
[5] |
朱汉民. 性理学的学术建构与哲学精神[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06): 138-143. |
[6] |
黄玉顺. 符号的诞生 ——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符号现象学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3): 128-136. |
[7] |
周 炽 成. 以中评西:中国哲学的另类叙事方式[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5): 138-146. |
[8] |
李兰芬. “体无”何以成“圣”?[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4): 124-131. |
[9] |
许苏民. 灵光烛照下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利玛窦《天主实义》、龙华民《灵魂道体说》、马勒伯朗士《对话》解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2): 52-60. |
[10] |
朱汉民. 重建“中国哲学”的双重理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4): 71-75. |
[11] |
许苏民. “文化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构”专题研讨:“王国维难题”之困惑及其解析——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6): 6-10. |
[12] |
佟君. 不易流行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4(6): 42-47. |
[13] |
杨海文. 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2(6): 9-15. |
[14] |
李宗桂; 惠吉兴;. 同情的了解与批判的超越——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38(5): 137-139. |
[15] |
吴义雄. 美国传教士娄礼华在华活动述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38(4): 4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