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冠兰. 西周册命文体的文本生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6): 36-44. |
[2] |
胡大雷. “比兴”与文体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3): 1-7. |
[3] |
李翠叶. 晋唐时期的山水认知与地学山水记的文体流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24-31. |
[4] |
丁涵. 江山入赋——宋代纪行赋中的文本风景与历史地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32-43. |
[5] |
刘晓军. 纪昀“著书者之笔”说考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23-31. |
[6] |
郭英德. 《四库全书总目》论散文的文体形态特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1-11. |
[7] |
周文俊. 《文心雕龙》“启”体论的文体谱系考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12-20. |
[8] |
胡大雷. 古代文体谱系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1): 1-9. |
[9] |
陈维昭. 东洋文库藏本《举业瑶函》与“二三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6): 20-26. |
[10] |
吴夏平. 刘禹锡集纪文的文学史料价值[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1-18. |
[11] |
李冠兰. 论先秦文体的同体异名与异体同名现象[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4): 1-15. |
[12] |
过常宝;张少辉. 论先秦“四言”[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3): 1-8. |
[13] |
中里见敬. 作为文体的风景[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2): 13-21. |
[14] |
王晓冬. 文体研究视野里 “中篇小说”概念的形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2): 22-34. |
[15] |
朱迎平. 《文筌》:构建科举背景下的文体学体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6): 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