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靖. 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学构造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148-154. |
[2] |
潘静如. 时与变:晚清民国文学史上的诗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4): 27-35. |
[3] |
廖钦彬. 井上圆了与蔡元培的妖怪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2): 169-176. |
[4] |
倪梁康. 二十世纪数学基础论争中的现象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4): 104-114. |
[5] |
钱立卿. 现象学与自然科学本体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4): 115-122. |
[6] |
肖德生. 佛教时间观嬗变的现象学式发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3): 121-131. |
[7] |
段国重;顾明栋. 主体的演变与生存美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2): 45-52. |
[8] |
张任之. 再思“寂静意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6): 110-125. |
[9] |
单斌. 视觉空间的现象学构造与动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4): 100-104. |
[10] |
倪梁康.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83-91. |
[11] |
郁欣. 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论同感和同一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106-114. |
[12] |
陈伟. 观念可能性与实在可能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5): 99-109. |
[13] |
刘悦笛. 作为人类“活动”的艺术[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4): 22-30. |
[14] |
王元骧. 再谈“实践存在论美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 45-53. |
[15] |
耿 宁 著;倪梁康 译. 现象学视域中的阳明心学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言[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1): 124-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