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何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33-36. |
[2] |
李松. 黄海章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思想个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62-72. |
[3] |
朱崇科. 鲁迅视野中的香港悖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3): 38-44. |
[4] |
王杰. 文化经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11. |
[5] |
葛飞. 作为畅销书的《子夜》与1930年代的读者趣味[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48-56. |
[6] |
贾振勇. 鲁迅与民国,问题与原点[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42-48. |
[7] |
妥佳宁. 从汪蒋之争到“回答托派”:茅盾对《子夜》主题的改写[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58-68. |
[8] |
杜国景.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与机制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4): 48-60. |
[9] |
李宗刚. 精神导师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2): 28-41. |
[10] |
刘卫国. 论季羡林的新文学批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2): 53-59. |
[11] |
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的散文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1): 28-37. |
[12] |
张钊贻. 谁邀请鲁迅赴港讲演?[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1): 38-49. |
[13] |
安东强. 杨联陞的学术转向及论学旨趣述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1): 96-103. |
[14] |
杨慧. 鲁迅白俄叙事考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2): 49-64. |
[15] |
朱崇科. 鲁迅与中山大学教务的拓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 8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