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建勋;钟达锋. 赋与狂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5): 1-6. |
[2] |
杨权. 张其淦与《东莞诗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2): 39-48. |
[3] |
赵 维 江. 论唐宋词中的纪时体[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2): 9-15. |
[4] |
王 运 熙. 中国中古文人对俚俗文学与时俗文学的态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1): 1-6. |
[5] |
徐晋如. 20世纪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1): 8-10. |
[6] |
黄坤尧. 香港诗词百年风貌[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1): 11-14. |
[7] |
姚奠中;牛贵琥. “旧体诗词的百年命运及其未来”专题研讨——有韵为诗,格律难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1): 1-3. |
[8] |
张海鸥. 旧体诗词的韵与命[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1): 5-8. |
[9] |
钟振振. 旧体诗词的现状与未来[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1): 3-5. |
[10] |
彭玉平.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王国维“三种境界”说新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4): 21-27. |
[11] |
张海鸥;梁穗雅.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3): 26-31. |
[12] |
张海鸥. 邵雍的快乐诗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4(1): 26-31. |
[13] |
张海鸥. 宋诗“晚唐体”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3): 17-23. |
[14] |
李福标. 试论唐末的文坛风尚[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4): 31-37. |
[15] |
吴定宇. 论郭沫若与东方文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3(6): 1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