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浩彬. 清季捐纳、科举停废与保举走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80-87. |
[2] |
刘培. 耕读传家观念的重塑与强化——以南宋中后期辞赋为中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5): 46-53. |
[3] |
陈维昭. 东洋文库藏本《举业瑶函》与“二三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6): 20-26. |
[4] |
慈波. 套类、选本与论诀:南宋举场论学的三个维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3): 10-21. |
[5] |
林岩. 南宋科举、道学与古文之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6): 14-24. |
[6] |
安东强. 晚清科举的场次与选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5): 75-85. |
[7] |
关晓红. 清季停罢科举的链式效应[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1): 99-119. |
[8] |
关晓红. 终结科举制的设计与遗留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5): 9-21. |
[9] |
刘培. 南宋中期的理学思潮与辞赋创作[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3): 10-19. |
[10] |
胡 可 先. 新出土唐代诗人廖有方墓志考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5): 37-44. |
[11] |
左松涛. 晚清民国私塾与塾师的“权势”问题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2): 61-65. |
[12] |
肖文评. 从“贼巢”到“邹鲁乡”:明末清初粤东大埔县白堠乡村社会变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2): 50-55. |
[13] |
姜伯勤. 敦煌科举文书的社会功能──兼论敦煌写本中的社会史料[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1(3): 4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