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思豪. 《三国演义》中的赋学史料及其与小说之关联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3): 9-17. |
[2] |
崔溶澈. 朝鲜文人对“四大奇书”的接受和批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1): 1-11. |
[3] |
何诗海. 说部入集的文体学考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4): 10-17. |
[4] |
左鹏军. 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及其文体意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2): 18-28. |
[5] |
何诗海. “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 19-27. |
[6] |
张惠. 发现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价值[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3): 28-37. |
[7] |
孙德喜. 从传统走向现代──略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语言的变革[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1(6): 13-18. |
[8] |
张训涛.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意境的表现[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1(1): 28-33. |
[9] |
谢友祥. 名妓情结及浪漫爱情的心理补偿──林语堂小说《红牡丹》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0(6): 34-39. |
[10] |
张世君. 论《红楼梦》的叙事动作[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0(2): 68-73. |
[11] |
艾晓明. 孤寂的戏剧——聚斯金德的文学世界[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9(5): 23-28. |
[12] |
刘烈茂. 论车王府抄藏曲本子弟书的文学价值[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38(6): 101-109. |
[13] |
陈衡. 塑造典型人物是衡量小说得失的重要标尺──欧阳山《一代风流》典型性格座谈会纪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36(2): 111-113. |
[14] |
谭庭浩; . 王蒙:一种风格,一个局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 28(1): 99-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