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倪梁康. 胡塞尔与舍勒:交互人格经验的直接性与间接性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3): 117-134. |
[2] |
李非;黄春忠. 《坛经》探释: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5): 120-127. |
[3] |
单斌. 视觉空间的现象学构造与动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4): 100-104. |
[4] |
谢耘. 当代论证理论的社会文化维度拓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1): 145-152. |
[5] |
龙霞. 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个隐含的悖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5): 127-134. |
[6] |
陈志扬. 解构批判:八股文的另一类历史意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4): 32-41. |
[7] |
倪梁康.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83-91. |
[8] |
朱刚. 胡塞尔的“哥白尼式转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92-105. |
[9] |
陈伟. 观念可能性与实在可能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5): 99-109. |
[10] |
黄瑶;卜凌嘉. 论《海洋法公约》岛屿制度中的岩礁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4): 174-188. |
[11] |
王元骧. 再谈“实践存在论美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 45-53. |
[12] |
张玉能. 再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刘林《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误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1): 48-56. |
[13] |
陈立胜. 宗教现象学正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1): 132-141. |
[14] |
游 淙 祺. 欧洲的理性理念:省思胡塞尔的文化论述[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3): 97-108. |
[15] |
朱 崇 科. 论鲁迅小说中的流言话语[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2): 3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