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8 ›› Issue (4): 55-68.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18.04.007
杨慧
摘要: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茅盾、殷夫、谢冰莹、阳翰笙等普罗/左翼作家的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嵌入了一部取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好莱坞电影《党人魂》。而在蒋光慈那部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中,《党人魂》更是成为作者学习和借鉴的“前文本”。此外,这部题材独特、票房大卖的影片,还曾引得殷夫、高长虹、巴金、鲁迅、田汉等来自“革命阵营”的作家先后撰文批判。凭借俄国革命叙事而大获成功的《党人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本:它既从正面揭示出市民阶层的社会心理以及通俗文化的运行机制,又从反面提示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革命认识的局限及其革命书写中暗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