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芬芬. “《诗》亡然后《春秋》作”与战国“处士横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26-33. |
[2] |
宋德刚. 《庄子》的“自”世界[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124-132. |
[3] |
周耿. 论劝诫的权力与方法——庄子“心斋”说解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133-141. |
[4] |
李智福. 庄子“齐物论”属读辨正[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44-152. |
[5] |
刘强. 《论语·微子篇》“不仕无义”新诠[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3): 98-105. |
[6] |
丁为祥. 齐物逍遥与知性知天[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3): 106-114. |
[7] |
冯达文. 孔子思想的哲学解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62-171. |
[8] |
罗祥相. 庄孔关系新探:从孝的角度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2): 171-177. |
[9] |
王齐洲. 试论孔子的艺术观[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8-16. |
[10] |
余治平. “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 125-132. |
[11] |
冯达文. 庄子与郭象[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1): 132-141. |
[12] |
彭玉平. “群”与孔子《诗》学之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3): 1-16. |
[13] |
黎红雷. 孔子“君子学”发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1): 132-137. |
[14] |
陈 婕. 孔子与季氏交往探析
——以“僭越”为线索[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1): 138-147. |
[15] |
陈 赟. “浑沌之死”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06): 125-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