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何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33-36. |
[2] |
朱汉民. 古典学知识与民族精神的双重建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35-140. |
[3] |
贾振勇. 鲁迅与民国,问题与原点[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1): 42-48. |
[4] |
庞琴;蒋帆. “他者”在香港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中的作用[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6): 147-158. |
[5] |
夏瑛;管兵. 香港政治文化的嬗变:路径、趋势与启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6): 159-170. |
[6] |
屠毅力. 1930年代左翼文学是如何被塑形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3): 3-10. |
[7] |
李宗刚. 精神导师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2): 28-41. |
[8] |
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的散文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1): 28-37. |
[9] |
张钊贻. 谁邀请鲁迅赴港讲演?[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1): 38-49. |
[10] |
梁碧莹. 抵制与施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72-82. |
[11] |
杨慧. 鲁迅白俄叙事考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2): 49-64. |
[12] |
毛艳华;肖延兵. CEPA十年来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效应评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6): 160-173. |
[13] |
朱崇科. 鲁迅与中山大学教务的拓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 86-96. |
[14] |
林分份. 塑造启蒙文学者的“理想典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1): 58-67. |
[15] |
查屏球;滕汉洋. 《八子百选》与《唐宋文醇》隐曲关系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6): 3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