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景海峰. 国学学科所面对的知识状况与体制困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5): 141-143. |
[2] |
龙庆兰. 法治与规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3): 155-164. |
[3] |
穆宝清. 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5): 151-158. |
[4] |
陈 平 原.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3): 1-27. |
[5] |
颜 湘 茹. 《现代》传媒形象的变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4): 47-53. |
[6] |
田丰;夏辉. 改革开放新阶段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与路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5): 166-171. |
[7] |
李辉. 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现代性困惑及其出路——兼谈教师职业“去圣化”的双重效应[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6): 119-124. |
[8] |
区鉷;李春长. 庞德《神州集》中的东方主义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3): 33-38. |
[9] |
颜湘茹. 无声的现代女性——以《现代》为例看20世纪30年代城市小说中的女性叙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2): 39-43. |
[10] |
郭忠华. 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6): 91-95. |
[11] |
杨秀玲. 庞德《神州集》的再思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1(2): 53-60. |
[12] |
余树苹. “现代性与传统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1(1): 9-9. |
[13] |
任剑涛. 信念的重建——“五四”与现代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7(1): 31-39. |
[14] |
郭正林; 周大鸣. 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36(5): 53-58. |
[15] |
钟鸣; 刘虹. 沉沦与澄明——海德格尔人生哲学试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32(3): 4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