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宝军. 1930年代“施鲁之争”的文选学史意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6): 66-76. |
[2] |
范旭艳. 杜定友《校雠新义》与传统目录学之知识分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6): 145-153. |
[3] |
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何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33-36. |
[4] |
程瑜瑶. 明代出版文化语境下神仙集传的刊刻与新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88-96. |
[5] |
张循. “颜元”的诞生——清初学者颜元思想激变过程的重建与诠释[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107-120. |
[6] |
谭玉华. 明朝海防战船欧化变革的历史考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128-139. |
[7] |
李善民;公淑玉; 杨继彬. CEO文化背景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南北文化差异视角[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5): 195-207. |
[8] |
金惠敏. 文化自信的对话性建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4): 1-16. |
[9] |
关键. 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方案”——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合作机制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2): 187-196. |
[10] |
宋亦箫. “番禺”得名于“蕃商侨寓”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73-77. |
[11] |
刘文祥. 大学区制改革背景下的国立武汉大学筹建始末[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1): 102-113. |
[12] |
周星.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可能性[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79-186. |
[13] |
曹天忠; 刘晓旭. 古楳的“教育革命”论与唯物史观(1928—1937)[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5): 16-28. |
[14] |
邹晓东. 《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130-138. |
[15] |
戴天仕;徐文贤. 文化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4): 162-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