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7 ›› Issue (2): 22-34.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17.02.003
王晓冬
摘要:
相对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却被约定俗成使用的文体概念。在文学理论层面,“中篇小说”首先从西方引入词汇,随后形成自己的中文译名,最后成为教科书中的既定概念。随着“中篇小说”在理论上的确立,国内学界开始将其运用到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上,一方面聚焦于像《游仙窟》和《娇红记》这样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过渡型”小说,另一方面也出现将古典“中篇小说”定位为情色小说的倾向。而在创作实践方面,在1928—1933年“中篇小说”的短暂繁荣后,经过长时间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中篇小说创作再次异军突起,引发学界对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的研究热情。通过文学理论、学术研究、创作实践三个方面的交错发展,中篇小说在独特的文体形成过程中,为一些渗透多种文体特征的复杂作品起到“打捞”与“正名”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