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7 ›› Issue (5): 48-56.doi: 10.13471/j.cnki.jsysusse.2017.05.006
葛飞
摘要:
《子夜》被经典化之前的读者反应并不统一:不少人将《子夜》当作“黑幕小说”来阅读,也有人指责作者在情色描写方面有迎合读者低级趣味之嫌。茅盾创作《子夜》时,有着“大众化”之努力,其结果则是雅俗共赏。为了照顾一般读者的接受,茅盾熔铸出一种“可读可听近乎口语”的文字。方法之一是向“旧小说”学习,解决了长久以来新小说语言过于欧化的弊病,此举亦具有高度的文学史意义。左翼的意识形态之前卫与其普及性宣传之任务间,始终存在着紧张。在茅盾等人的理论表述中,雅俗乃为不可调和的两极,但1930年代的“小市民”乃至青年学生读者对之仍是“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