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现阶段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利弊及对策 ——基于高校组织定位和活动规律的视角
    徐 孝 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 (3): 201-208.  
    摘要17202)      PDF (260KB)(203)   
    我国公立高校作为中央或地方财政预算单位,现已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的财务运作乃至整个学校的管理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文章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践,以高校社会组织定位及其管理活动特质为理论分析依据,探讨该制度对我国高校事业发展的利弊,提出或实施适于高校实际的灵活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或在高校暂缓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
    陈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 (1): 135-142.  
    摘要3814)      PDF (317KB)(211)   

    鲲鹏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中以重言方式连续出现三次。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文本,《逍遥游》所思考的逍遥,不仅是个人一己的逍遥,而且包含万物一体视域中的具有政治-社会向度的逍遥。鲲鹏寓言的第一次出现带给《逍遥游》的,首先是审视人间世逍遥问题的浩瀚而变化的远景视界。第二次出现则表明有待与无待的辩证关联,无待只是有待状况下的,有待既是阻碍逍遥的障碍,但同时也是实现逍遥的条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一种转化。第三次出现则引向小大之辨,一方面是发生在不同事物彼此之间的小大之辨,在这里,大知与大年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在事物内部的小大之辨,大知与大年不再有必然的对应关联,得其正性正命为大,为风(情势)所驱使,远性为小。通过鲲鹏与其他事物的比较,《逍遥游》已经将逍遥的问题带向了正性命的语境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陆 家 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4): 178-183.  
    摘要3212)      PDF (228KB)(188)   

    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居主导地位的“自由贸易理论”。对这一传统理论构成挑战,并且可能会使目前经济全球化过程发生逆转的理论, 则是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是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该文通过对克氏的基本贡献进行分析,透视这一新贸易理论如何可以成为未来西方国家实行保护主义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社会史诠释
    黄俊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 (2): 61-64.  
    摘要3203)      PDF (972KB)(186)   

    如果将孟子所说的“七十者可以食肉”(《梁惠王上》)一语,放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与饮食史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的话,那么,探讨显示“七十”之龄是中国古代人的生命历程中从公务退休告老的阶段。古人年届七十就受到尊养,但古人也强调年龄必须与个人精神修养与时俱进,所以孔子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生最高境界。古代中国社会一般庶人生活资源有限,平日以疏果佐食,只有在祭祀或庆典时,才得食肉,因此,孟子认为“七十者可以食肉”,就是“王道”政治的理想目标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黄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4): 22-32.  
    摘要2828)      PDF (372KB)(399)   
    焦循推举八股文为有明“一代之所胜”,是因为作为文体,八股文前代未有,明代始盛,而明代八股文具备源于内容因素的价值支撑,存在不溺于科举爵禄之见,根柢经术,以行为本,厚积薄发的实学八股文;八股文具有作为文体形式的综合性,作为文学样式的延续性,作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作为文章体裁的趣味性。由于焦循遴选有明“一代之所胜”的标准存在缺失,这一总体判断与明清以来的公众舆论产生了错位,但焦循将八股文置于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引出了不少别出心裁而且很有意义的结论,体现了他对八股文复杂认真的理论思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万 向 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 (1): 159-170.  
    摘要2806)      PDF (396KB)(112)   

    文章对非正规经济和非正式就业的理论以及西方关于移民与“族裔聚集区经济”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理论视角和解释工具提出了展望;最后从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不平等的视角提出了考察中国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的市场供求、就业进入与效果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的初步研究设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9)
    7.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
    王 齐 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 (1): 14-33.  
    摘要2781)      PDF (702KB)(116)   

    知识分子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具有现实关怀和个体超越精神。以此为标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应该诞生在春秋中后期。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来源于士和儒,由武士演变而来的文士只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依托的社会阶层,由旱请雨祭之儒演变而来的教以道艺之师儒则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孕育的职业流品,西周以来礼乐文化的发展以及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促成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诞生。处于信仰失范和制度创新的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为了宣传文化主张、引导社会舆论、重建政治秩序、树立精神权威,纷纷托古而言“道”,以“道”为理论旗帜,以“善道”为价值目标,以“君子谋道”为人格追求,以“乐道忘势”为行为准则,把“道”和“文”联系在一起。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所形成的这种卫道立场和原道精神,对秦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古代文学领域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从差异到互补: 中西性别研究的互动关系
    孙康宜著;傅爽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 (1): 7-13.  
    摘要2631)      PDF (267KB)(142)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批评和传统的中国研究正在成为联系日益密切的知识领域。我们不但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补性。二十年来,欧美女性主义批评已经为研究中国女性的历史学家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美国汉学界中,以中国女性为主题的著作和文章也正以惊人的速度陆续出版。研究中国的学者向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借鉴得如此之多,并已经成功地提出了比较的视角,然而,令人深表遗憾的是,欧美批评家们并没有对这些美国汉学的丰富研究成果加以利用。因此在交流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处于西方理论和中国研究之间的“双向的过程”,尤其考虑到性别批评的传播,这种“双向的过程”最终将会帮助实现东西方之间真正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9.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关系考辨
    陈 方 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5): 1-20.  
    摘要2595)      PDF (740KB)(145)   

    厨川白村文艺论著自“五四”以来进入中国,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到学院文化、社会文化认识或接受的不同,看到鲁迅与周作人截然有别的认识和理解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鲁迅译介《苦闷的象征》等文艺论著具有独立特征,使之在中国新文学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并显示出他与厨川之间的差异;他通过与俄国文学的联系,深化了厨川文艺论著蕴含的生存意志论、生命哲学和精神分析学,体现了中国新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独立形态和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0. 银行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
    王海忠[];于春玲[];赵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 (6): 107-113.  
    摘要2535)      PDF (258KB)(149)   

    该文收集了7家中资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的1789个零售顾客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数据。研究发现,各中资银行之间显示出服务质量的差异,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服务质量高于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过程质量(“软”质量)比服务网点、服务设施等技术质量(“硬”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效用更大;从长期看,银行形象和品牌塑造有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和银行形象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并经由顾客满意度影响顾客忠诚度;服务的技术质量还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5)
    11. 中西文化差异与文艺摹仿论的普遍意义
    顾 明 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6): 1-19.  
    摘要2516)      PDF (590KB)(95)   

    摹仿说是西方诗学最根本的思想之一。摹仿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主流。然而,在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中存在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摹仿论是西方诗学传统特有的文化创新。在此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其结果是衍生了一系列的中西二元对立:西方艺术具有隐喻性、象征性和先验性特性,而中国艺术具有转喻性、字面本意性和内在性特性。文章批判地审视有关摹仿论的对比研究,列举出反对上述被普遍接受观点的种种理由,并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角度考察中国诗学传统中摹仿说与西方传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重新确立模仿是跨文化的人类本能,因此艺术摹仿论也是跨越文化传统的普遍性观念;还考察了艺术理念如何在中西表现系统中得以形成、中国诗学摹仿论与西方诗学摹仿论的差异以及对该差异的理解会给西方和非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带来哪些启发诸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2. 张贤亮:作者与男主人公
    夏志清著;李凤亮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5): 56-63.  
    摘要2499)      PDF (369KB)(91)   

    张贤亮的创作天赋使其成为20世纪最值得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感情的历程》是他的带有一定自传性色彩的小说集。在该作中,张贤亮对中西文学经典的广泛涉略和熟稔、对西方音乐和电影的喜爱以及惊人的记忆力,促成了其创造性写作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张贤亮小说的一些显著特征,如丰富的想像力、扭曲的幽默感、对女人的矛盾态度、新鲜的地方风情以及从特定事件或描述的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中梳理出多重意义的能力;进而指出,张贤亮超越了政治教化,在揭示其所处时代复杂的社会、心理的真实性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坦率而发人深省的描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外国史略》及其作者问题新探
    邹 振 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5): 100-108.  
    摘要2482)      PDF (379KB)(92)   

    《外国史略》是晚清早期一部“西洋人谭西洋”的重要著述,也是魏源百卷本《海国图志》所引用的两部外人史著之一。学界关于此书不仅在抄本问世的时间上看法不一,特别是关于该书的作者究竟是谁亦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对该书的内容、结构、特点与译词的分析,提出《外国史略》是马礼逊父子先后接续完成的一部世界史。该书的整体规划和主体结构部分已为罗伯特·马礼逊草拟,马儒翰、马理生在其父亲去世后相继接续父亲撰写、增补了该书后面发生的历史事实。《外国史略》不仅提供了大量关于西方历史和文明的内容以及若干新词汇,而且也给第一代中国西方历史的撰写者提供了新的文明认知的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4. 文章憎命达:再议瞿佑及其《剪灯新话》的遭遇
    孙康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3): 17-26.  
    摘要2470)      PDF (428KB)(75)   

    瞿佑创作于明初的《剪灯新话》,是中国历史上在东亚最具有跨国界影响力的古典小说集之一。它从15世纪起就开始风行于韩国,后来也一直在日本、越南盛传,惟独在中国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趋淹没。《剪灯新话》多以元明之际的战乱纪实、文人罹祸和儿女情恋(人鬼恋)为主题,这类主题使它在韩国、日本与越南得到令人惊异的接受:那里的读者普遍欣赏瞿佑的“故事”情节和“话语”方式,许多作家因此受到启发而把《剪灯新话》视为小说创作的最高典范,更为重要的是,它流行于这些国家正处于内战或这样的黑暗时代之后。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及其特殊的文学风格与时代潮流相背离,《剪灯新话》在中国却经历了长期被禁的命运。审视《剪灯新话》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极为不同的接受史,可以了解文学作品的独特命运与其作者遭遇、政治涵义的关联,并进一步意识到“跨国界”文学史的多层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起死》:荒诞的游戏及所讽喻
    邓 国 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4): 48-52.  
    摘要2447)      PDF (226KB)(270)   

    研究者至今认为鲁迅作《起死》的用意是在批判庄子,并不见得确切。《起死》中的庄子与鲁迅对庄子的认知并非吻合。将庄子符号化,其目的在于借游戏化的笔调,讽喻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涌现的一派充满“庄子气”的“无是非”文人。并进一步将笔锋深入到国民性批判,揭示中国社会的道教根底。在针砭现实之余,也嘲弄了庄子,指出因其退隐的精神本质和无免于“油滑”的辩才,以致于有被后世的隐士们利用的尴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交往与态度: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
    刘林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2): 183-192.  
    摘要2443)      PDF (313KB)(65)   

    依据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文章发现:农民工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市民可以接受农民工成为自己的同事、邻居、朋友乃至老板,但难以接受他们成为家庭成员;市民高度认同“农民工干了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重活、危险活”的说法,但他们对农民工的评价总体“一般”偏下;市民赞成农民工应该与市民一样同等享受医疗保险、子女义务教育,参加工会和人大选举,但并不认可同等享有失业救济、低保和廉租房。影响对农民工权益评价的主要因素是与农民工的交往程度:与单位内农民工交往越多,对其权益评价越正面;与单位外农民工交往越多,对其权益评价则越负面。对农民工看法和态度的差异,表现了城市居民不同群体的分歧和矛盾。它是二元经济体制在城市居民价值观和社会心理上的表现,是研究农民工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现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
    程 美 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6): 83-94.  
    摘要2404)      PDF (483KB)(85)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家中,罗香林是属于自少壮时期便开始运用民俗学、民族学和人种学等学科,探讨中国民族的形成与特性的佼佼者之一。1932年,他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之托,用体质人类学的方法,赴广州、曲江、南雄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从罗香林的笔记可见,他当时阅读了不少相关的论著,制定了十分详细的研究计划,虽然其计划最后因种种客观条件而未竟成功,但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间,罗香林陆续发表了多部中国民族史的著作,对客家研究着力尤多。在今天看来,罗氏的人种学理念和论述固有其时代的局限,但其身体力行地从事实地考察,锲而不舍地寻求其他社会科学的治学路径,可以说是代表了20世纪中国史学家对梁启超在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研究的一种躬行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关于康有为祖辈的一些新史料 ——从《望凫行馆宦粤日记》所见
    邱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 (2): 92-98.  
    摘要2386)      PDF (257KB)(227)   

    同治、光绪年间在广东任过州县官的杜凤治,留下了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望凫行馆宦粤日记》,该日记已被收录入《清代稿钞本》影印出版。在杜凤治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有若干关于康有为祖父康赞修、从叔祖康国器的记载,都是前人未曾注意、未经引用的新资料。因为康有为在青少年时代深受康赞修、康国器的影响,这些资料对研究康有为便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陈炯明的理想和道路
    段云章;倪俊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5): 64-79.  
    摘要2376)      PDF (532KB)(148)   

    文章先从纵、横两方面论述陈炯明是其理想——民主联邦制理想的真诚信奉者,以及他与同时期其他谈论联省自治者的区别;继从四个方面评价陈炯明的民主联邦制方案,指出他对中国实施民主联邦制作了相当精细的设计,崭露出他对中国和世界情势的认真思考及力图对中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应对方案,且具有某种实践性格;同时,论证了陈炯明的民主联邦制所具有的新旧交替交错的特色以及循此展现的社会属性;最后分析了陈炯明民主联邦制方案未能实施的原因及其意义,着重阐述陈炯明和他所创立的致公党与孙中山和中共从离到合、又从合到离、最后归于合的曲折历程,以说明陈炯明和致公党所代表的中间阶级所走的第三条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8 (1): 79-91.  
    摘要2366)      PDF (421KB)(88)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和19世纪中期以前天主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提出质疑,发表了众多评论中国史学著作和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著作的文章,主张重写中国史,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该刊还将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作了翻译或评介。这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