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琼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概述
    陈永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22 (4): 34-43+66.  
    摘要157)      PDF (1033KB)(207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2. 论跨文化交流的终极平等
    顾明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 (5): 1-12.  
    摘要1065)      PDF (394KB)(1342)   

    由于历史原因,东西方在权力、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诸方面不平等,因此,东西方在知性思想上还能平等相遇并对话吗?在全球化的当下,多数学者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交流对话的前提条件又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障碍?重新审视一些西方思想家(其中包括莱布尼兹、黑格尔、 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与中国思想遭遇的经历以及东方思想在影响和帮助重建西方形而上学体系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仅可以重温东西方思想家对东西视野融合所作的贡献,深思跨越东西方思想鸿沟的前提条件,而且可以获得一些扫除交流障碍的洞见,增进思想的双向交流,促成东西方思想的相得益彰。通过对近代中西交流史上一些微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东西方思想交流对话的前提条件是知性平等,但知性平等不应该是西方思想家的施舍,而需要东方思想家以思想的力量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平等对待,这样的平等才是终极平等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过秦论》三题
    刘跃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 (2): 1-10.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2.001
    摘要1408)      PDF (335KB)(1097)   

    关于西汉贾谊名篇《过秦论》有三个问题:一是《文选》所收《过秦论》的文本来源问题。经考察具体文本可知,《文选》中所收《过秦论》的文本来源,可以肯定不是来自《新书》,而是来自《史记》或者《汉书》。二是关于《过秦论》之“过”字的内涵问题。三是《过秦论》的思想与写作对于后世史论文章的意义与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肯尼迪政府对华和平演变政策及中国的反应——以人权外交为中心
    温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 (4): 39-43.  
    摘要1762)      PDF (193KB)(1031)   

    和平演变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肯尼迪政府时期是实施这种政策的重要阶段。文章从介绍肯尼迪对华和平演变思想入手,重点论述了他以大陆逃港者这一所谓“难民问题”为由对华采取人权外交,试图挑起中国内乱,和平演变中国。中国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正是由于肯尼迪政府依旧采取对华敌视态度,加之中美两国对人权的不同理解,肯尼迪尽管有改变前任僵硬对华政策的考虑,但两国紧张关系却未能明显缓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反帝反修的强大理论武器——学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张元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4, 14 (1): 96-102.  
    摘要129)      PDF (698KB)(97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正中元年(1324)跋刊本《诗人玉屑》考论
    卞东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 (4): 1-10.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4.001
    摘要712)      PDF (353KB)(835)   

    《诗人玉屑》是南宋最后一部诗话总集,也是研究晚宋时期诗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诗人玉屑》版本众多,中国国内的版本主要是20卷本系统,而日本和朝鲜的刊本则为21卷本系统。日本正中元年跋刊本是目前最早的21卷本,也是连接中国版本与日韩刊本的纽带。其底本来自于宋本,是最接近原本的版本。朝鲜本亦是以其为底本加以刊刻而成,日本宽永本又是朝鲜本的翻刻本。《诗人玉屑》在中国刊印不久就东传到日本,它不但为日本带来了中国本土流行的宋代诗学,而且因其具有诗歌创作指南的性质,故从日本中世时期到明治时期多次刊刻,成为诗学教科书,在日本流传颇广。随着域外汉籍研究的进步,对《诗人玉屑》的重新校勘也应提上学术日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论耶律楚材琴禅一味的琴学观
    冯 焕 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 (4): 138-150.  
    摘要1073)      PDF (556KB)(812)   
    耶律楚材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政治家、诗人、古琴家、禅宗大德,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证入了万法平等的境界,并由此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在琴学上,他琴艺精湛、风格鲜明、琴道高妙,主张以琴参禅、以禅统琴、琴禅一味的琴学观,是我国琴学史上少有的修养全面的文人琴家。他以琴会友,或与他们切磋琴道,或向他们传授琴艺,或同他们诗酒往还,影响了当时许多操缦雅士,大大推动了元代琴学特别是文人琴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图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8. 论苏曼殊笔墨中的忠烈与遗民意象
    朱兴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2): 52-62.  
    摘要1001)      PDF (375KB)(780)   
    苏曼殊独特的性情和艺术风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身世之恸是前因,凄恻情事是内因,飘零行迹与多愁善病是外因,诸因结合,铸成了苏曼殊凄恻伤情、哀感顽艳的精神世界,而忠烈与遗民意象则是他渲泄郁结和自我表达的重要通道。在革命思潮的激发下,苏曼殊在宋明遗民的历史世界和诗文世界中,找到了与其悽恻身世和凄艳情史相通的精神知遇。特殊之性情与遭际,使他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了特殊的诗学意象,用以表达特殊之情感与思想,由此而形成了近代诗史上特殊的艺术风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9. 中日古瓷国际竞市研究——以景德镇和肥前瓷器为例
    熊 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1): 108-123.  
    摘要868)      PDF (1079KB)(751)   
    中日古代瓷器的国际竞市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50年代—1690年代——日本乘虚占优;第二阶段:1690年代—1750年代——中国后来居上;第三阶段:1750年代—1780年代——中国独占鳌头,日本退出国际市场。同时从社会背景、政策、贸易、技术等角度探讨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分析了日本瓷器在国际竞市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价高、质次、装饰水平不如中国、供应量不稳定、易碎、交货慢、交货中的欺骗行为、翻译人员赚差价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0. 略论李贽尊法反儒的思想
    叶显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4, 14 (3): 18-23.  
    摘要112)      PDF (615KB)(74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1. “被强暴的女性”:丁玲有关性别与革命的叙事和隐喻
    吴晓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 (1): 68-74.  
    摘要990)      PDF (1248KB)(743)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20世纪40年代丁玲创作于延安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当代中外女性主义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认为作品的女主人公贞贞承载了抗战时期女性与民族主义话语冲突之意义,是女作家丁玲和这场民族革命之矛盾与裂缝的体现。但是,通过对这一作品及同时期的《新的信念》的再解读,由这两部作品共同的主题意象“被强暴的女性”入手,可发现丁玲并不是简单地站在性别立场对民族革命进行批判和否定;相反,丁玲借女性与革命、强暴的故事意欲呈现和探寻的是女性在这场新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中的权力以及能动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丁玲是以女性叙事参与了民族革命话语的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古埃及圣甲虫雕饰的象征意义研究
    李宁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5): 128-137.  
    摘要1524)      PDF (2794KB)(742)   
    “甲壳虫”被古埃及人视为圣物,是古埃及艺术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主题。“圣甲虫”雕饰是古埃及最流行的护身符,从公元前两千年初一直延续到托勒密王朝时期,在古迦南地区以及克里特岛等地也有大量发现。研究表明,圣甲虫上的文字、纹饰等显示其功能、主人身份等,也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以“圣甲虫”的象征意义为主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埃及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3.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
    胡大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 (4): 1-9.  
    摘要789)      PDF (325KB)(727)   

    “左史记言”之“言”,或以语言行为动作而被命名为独立文体,进入总集。“右史记事”之“事”以史书的“传”为单位,或庞杂多种文体,或因“互见”而不周全,故只有随赋、诗、辞、移等文体一并,被从史书中“剪截”出来入《文选》,或“事居其前,文列于后”与文体并列入类书。宋时,“叙事”自成文体入总集:一是“传”、“记”以“篇翰”方式生成文体;二是《左传》、《史记》的文字被命名为文体“叙事”入总集。其原因亦有二:一是对古文的崇尚使总集录入《左传》、《史记》的“叙事”文字成为社会需要,于是,总集的功能,既是“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的读本,又是“作文之式”;二是解决了《左传》、《史记》中的文字转化为“叙事”文体的技术性问题,即纪事本末体的出现、“剪截”等问题。《左传》、《史记》入总集,为经、子及其他史体文字入总集做出榜样,为中国古代更多的文章进入文学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考释
    王承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 (2): 77-94.  
    摘要1107)      PDF (1751KB)(719)   
    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古灵宝经”分为“元始旧经”和“新经”两部分。中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新经”的出世要比“元始旧经”晚。近年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对“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的判定,是国际学术界进行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它既关系到对古灵宝经文本的解读和基本教义思想的把握,亦关系到对中古道教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同阐释。通过考察两部“新经”,并从道教文献学和道教教义思想的传承等方面,对“新经”与“元始旧经”的出世先后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更加具体的考察,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在中古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古灵宝经“新经”创作并披露于世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庄子平等、自由观发微
    马作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 (1): 40-45.  
    摘要1501)      PDF (270KB)(706)   

    庄子的道论,具有一种对传统及世俗的以贵贱有等、上下有别为精神的社会等级秩序观念予以颠覆和解构的理论因素。从人性的真谛便是自然性出发,庄子强调各种社会关系及规范都是对人性的桎梏和斫伐,并意识到人人平等不仅是自然所赋,也是人性的本质要求。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表面看,这仅是精神的自由,但庄子的自然主义与自由哲学一旦与社会政治话语相衔接,必然走向政治自由的诉求。庄子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对平等、自由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个人意识觉醒的标志,其所包含的对君主专制政治的批判与声讨精神乃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16. 首条“范式”与“言语”门之边让见袁阆叙事 ——兼论《世说新语》与汉末魏晋“言语”文化时代的关系
    刘志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2): 33-43.  
    摘要1311)      PDF (387KB)(703)   
    以首条“范式”统摄各门叙事,是《世说新语》的重要创作特色:重视“言语”甚至超过“德行”、“政事”,却以边让叙事作为“言语”首条,使其最具确证首条“范式”的重要价值;由考察“言语”门的编排体例与汉末魏晋“言语”文化时代的基本特征等,可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全面彰显汉末魏晋“言语”文化时代的本质精神,就是撰者选择“言语”首条人物叙事的根本标准;边让见袁阆叙事,全面体现了“言语”的崇高境界在于表现植根于深厚道德理性的高度文化智慧等“范式”意义。合观《世说新语》的首条“范式”与孔门四科“范式”,可破除学界对“汉末魏晋”概念的含混及偏误认识,更为全面、精准地认知东汉晚末期文化实为汉末魏晋文化时代的真正起点和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也可更为深刻地体认撰者首次将汉末魏晋视为一个完整的重要文化时代的学术史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晋唐时期的山水认知与地学山水记的文体流变
    李翠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9 (2): 24-31.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9.02.003
    摘要264)      PDF (1978KB)(668)   

    地学山水记是魏晋地学知识革新下所创造的截然不同的“山水认知”体系。其文体功能在于存录“物之本末,事之始终”。这一功能先后经历了“记述形态”向记体文的转变。“记”这一类文献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以文章为法式,还要以尊道为本原。唐代古文运动中记体的兴盛,实质上是文以载道的实践。其所提倡之道,即为物理、事理所需要展现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架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胡汉民与民初广东军政府的创建及其行政
    周兴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5): 105-117.  
    摘要916)      PDF (1789KB)(651)   
    胡汉民在民初两任广东军政府都督期间,不仅为创建具有三权分立性质的地方共和政权殚精竭虑,而且他还遵照孙中山关于建设民国之施政方策,及将广东建成为模范省的面谕,在任内努力行政之过程中,对当时粤省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文教建设及其走向近现代,作出过卓著贡献。其在任一年多的执政建树和精神风貌,实在值得人们钦佩和称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9. 1930年代左翼文学是如何被塑形的
    屠毅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 (3): 3-10.  
    摘要384)      PDF (296KB)(627)   

    左翼文学经典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建国后的历次文学史叙述,另一方面则与左翼文学产生之初的批评语境直接相关。正是通过同时代的批评,一些带有左翼色彩的作家作品被进一步定性、塑形,成为当时左翼叙事所期待的形态。像冯雪峰、瞿秋白在革命文学论争后对鲁迅身份的再界定,冯雪峰、胡风对韩侍桁等批评《子夜》权力的剥夺,以及茅盾、胡风对吴组缃、艾芜等一批左翼新人的创作指导等,都是这一时期“批评”介入并参与塑造左翼文学的典型例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台湾经验与张贵兴的南洋再现
    朱崇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5): 46-55.  
    摘要896)      PDF (1383KB)(622)   
    从台湾经验角度重读张贵兴的马华与南洋书写,无论是对于马共/砂共题材的情欲化、夸大化处理,还是对相关文化中国性的清算以及对雨林和土著事务的状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诸多主要议题书写的洞见或盲点。同样,不同的台湾经验分层也影响到了张贵兴对南洋的更深邃理解,从而也让我们看到了张贵兴文化身份的游移、尴尬和可能的悖论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